巴拉特·布尚·馬哈詹,紙本正片和負片, 1960-80年代, 13.9cmx8.9cm。圖片由阿樂卡滋攝影收藏提供。
這次展覽著眼于圖像檔案和當代藝術之間的聯(lián)系,這些作品跨越了行動主義和藝術的空間。其內容在地域上跨越次大陸,從伊朗到孟加拉國和緬甸,直到印度。這些作品探討了我們與一種可謂線性的、抑或是整體性的社會文化史之間的關系。已知和全新的知識存儲庫的更替使得我們進一步質疑圖像檔案或文獻是將我們引向過去還是未來,以及他們那被視為被解放的、自主性的和象征意味的價值屬性。
金山·昌德·辛拉尼,紙本正片和負片, 1960-80年代, 7.1cmx4.6cm。圖片由阿樂卡滋攝影收藏提供。
近年來,全球一致將注意力轉向以個人形象作為依據(jù)和“真相”的形式,以此呈現(xiàn)一些鮮為人知的人際交流和社區(qū)驅動的必要需求。此次展出的作品,譬如微型相機下拍攝的面部照片,或者在緬甸街頭發(fā)現(xiàn)的作品,都呈現(xiàn)出一種嵌入式的區(qū)域性敘事關系,這種敘事通常獨立于主流渠道之外,暗示著一種新興的視覺政治和美學,跨越了已知身份意象下的刻板印象。某些舞臺藝術作品,甚至包括部分印度電影,也旨在展示日常生活的戲劇化抑或諷刺意味的視角,包括普拉莫德·帕蒂的早期實驗電影,他們通過無數(shù)次的多媒介實踐,把焦點集中在表演的各個方面。
《曼·勛·阿拉丁》(1965),拉姆·基申作品,穆罕默德·侯賽因導演演,K.N.塞佩出品,原裝劇照,297 x 246 毫米, 圖片由阿哈勃·阿蘭安那收藏提供。
通過這些全新并置呈現(xiàn)的照片,旨在以超越對以往圖像經(jīng)驗主義的分析,去思考那些有趣地扮演著的和進入大眾意識的圖像,從而引發(fā)與理解我們文化的過往和現(xiàn)今有關的大多數(shù)與少數(shù)派們立場的考量。此外,通過理解社會文化分析學者兼作家加亞特里•戈皮納斯(Gayatri Gopinath)所謂的“日常形式的不一致性”,“真實性”和“聲音”這類復雜的舞臺意象通過性別記錄和其他方式來重新想象過去和現(xiàn)在。在這種情況下,它將解釋那些日常的圖像和那些模擬日常的圖像。
阿什菲卡·拉赫曼,來自《強奸是政治》系列, 2016至今,現(xiàn)代數(shù)碼轉印。
正如許多視覺人類學家和理論家們所強調的那樣,文化表征本身帶有一種分層式的趨勢: 證實、分層和定義更細微、更可視/更普遍的對象。那些處于主流之外的邊緣化形式,通常被人們稱為“亞文化”、“另類文化”或其他文化。本次展覽旨在調查是否存在著以實踐為導向的展覽方式,讓基于圖像的先入為主與“元敘事”為人所熟知或者更具包容性,從而推動“另類文化”使其具有已經(jīng)能與公眾接觸的空間。展覽在視覺上呈現(xiàn)了上述雙重立場,以暗示了“地點”和“從屬關系”的轉換領域,并將它們相結合以提出了一個新興的視覺研究和話語。
阿伯基·帕爾,來自系列《我曾在那兒》,2016。 裝置細節(jié)。
2019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將于11月22日-1月5日在廈門舉辦。2015年,中國著名攝影藝術家榮榮(中國***家專業(yè)攝影藝術中心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創(chuàng)始人)與阿爾勒攝影節(jié)(法國)主席薩姆·斯道茲聯(lián)合發(fā)起了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經(jīng)過四年的打造,攝影季已經(jīng)成為了中國攝影領域不容錯過的盛事,迄今已吸引了23萬余名觀眾(2018年參觀人數(shù)為7萬)。集美·阿爾勒國際攝影季由三影堂攝影藝術中心和廈門市天下集美文廣傳媒有限公司聯(lián)合主辦。門藝文化公司負責攝影季執(zhí)行出品,其創(chuàng)始人黎靜和零零受邀擔任攝影季藝術總監(jiā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