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很多人來說,家似乎是一個流動的存在。
年少時,家是你見證成長的地方,你熟悉那里的一切,卻總想要把它留在身后。長大后,你可能會換很多個房子,不停地從一間房搬進另一間,從一個街道去往另一個街道。有時剛剛形成家的感覺又不得不抹去,直到完全拋到腦后。
而總以為隨時可以回去的家,也在你的身后悄悄地變化著。你還能記起自己小時候生活的街道嗎?你還記得自己曾經(jīng)落腳的城市的樣子嗎?
在這種不斷失去再尋找的過程里,我們怎樣才能把家的感覺留住?影像或許是一種答案。
在過去三十多年的時間里,美國攝影師Barbara Peacock一直在記錄著自己的家鄉(xiāng),位于馬薩諸塞州的一個小鎮(zhèn)。 小鎮(zhèn)不大,人們的生活簡單、安寧,絕大多數(shù)時候似乎無事發(fā)生。Barbara在這里長大,成年后也在這里生活,她從小就喜歡在小鎮(zhèn)上到處走動,幾乎了解這里的每一個角落和每一位居民。
***初,拍攝只是Barbara大學(xué)時的一份作業(yè),老師要求他們拍攝“一些重要的東西”。她沮喪地認為自己身邊沒什么可記錄的,“我有些嫉妒我的同學(xué),他們都住在城市,有很多東西可以拍,而我只有這個安靜得仿佛在沉睡的小鎮(zhèn)。” 老師的一句話啟發(fā)了她,“你可以到世界各地去拍攝令人興奮的東西,但一個成熟的攝影師,在自家后院就能找到素材。”她開始重新觀察和理解這個自己熟悉的世界。
有一天她看到一群孩子在市場門口閑逛,“他們似乎無聊至極卻又在品味他們的日常儀式”。那一刻她意識到當(dāng)下的無常,“這種日常儀式***終會被記憶所取代,童年會被成年所取代,也許商店也會消失。”
從那時起,Barbara開始記錄這個隨時可能會被遺失的家鄉(xiāng)。她從熟悉的事物中剝離出有趣的片刻,那些充滿了家長里短的畫面、平常的事件開始變得詩意和懷舊色彩。
“這些孩子看起來那么的無憂無慮,即使后面的男孩看起來很無聊,但他仍然在觀察著。今天的孩子們會迷失在他們的手機里,我一直以為那時的人做了更多的白日夢。”
這項攝影作業(yè)無意中成了長期項目,但“它似乎從未完成”,甚至跨越了Barbara的半生,她拍照的設(shè)備也從相機變成了手機。
影像記錄下Barbara自己生活的變化,也記錄下了她的家鄉(xiāng)小鎮(zhèn)從鄉(xiāng)村到城市的轉(zhuǎn)變,展示著人們對過去的記憶。
Barbara把這些記錄視作自己對家鄉(xiāng)的敬意,“紀念我家鄉(xiāng)歷史上的這一小段時光 ”。這一旅程教會她,如何用短短的一瞬間講述一個更深刻更復(fù)雜的故事。
什么時候?qū)业母杏X***強烈?對Deanna Dikeman來說,大概是離開父母身邊的那一刻。
當(dāng)父母退休,搬到位于郊區(qū)的牧場安度晚年時,Deanna已經(jīng)三十多歲,她很清楚與他們在一起的時間會越來越短。雖然有時她駕車去看他們,但***后總要回到自己的生活中去。
改變發(fā)生在1991年的一個傍晚。像往常一樣,Deanna倒車準備從父母家返程,父母走出家門送別即將離開的女兒。
Deanna匆忙地搖下車窗拍下這張照片——穿著粉色襯衫的母親洋溢著笑容向她揮手告別,父親站在不遠處的樹下?lián)]手,偶然拍下的畫面記錄下家庭情感***濃烈的一瞬。
從那時起,每次當(dāng)她離開父母家時,都會拍下他們在車道上揮手告別的照片。這成了他們的送別儀式:把行李箱塞進車里,擁抱親吻,互相揮手,然后開車離開。
***開始,母親不習(xí)慣女兒不停地拍照,她會說:“哦,Deanna,別拍了”。但他們還是會跟著她走出去,“縱容”她的小動作。而這,一下子就持續(xù)了27年。
夏天,他們穿著清爽的衣服;冬天,屋檐上覆蓋著積雪。四季變換,不變的是父母臉上的笑容和揮動的手臂。
生活的變化隱藏在照片里,Deanna有了孩子,帶他去看自己的父母。
時間流逝,父母的年紀越來越大,臉上的皺紋越來越深。不變的是,他們始終陪在彼此左右,Deanna也記錄下了他們之間的親密。
一直到2009年下半年,Deanna的父親在91歲生日幾天后離開了。從此揮手的兩人變成了只有母親一人。Deanna的孩子一天天長大,某一天鏡頭里出現(xiàn)了他成熟的側(cè)臉。
到了2017年,母親離開了。那一年,Deanna拍下了這系列的***后一張照片,一個空蕩蕩的車道,再無人和她揮手告別了。
這些照片成了她***后的回憶,也成了家庭的見證,“我很慶幸現(xiàn)在擁有了這種能力,能夠回顧過去,看到年輕的父母高興地向我揮手,帶著良好的祝愿和微笑。”
很多人都有這樣的經(jīng)歷,長大后在其他地方工作、生活,戀愛、分手,家也就慢慢變成了自己后來生活的那個城市。
英國紀實攝影師Martin Parr也是其中的一個。他喜歡觀察生活,而后捕捉那些畫面中的人自己可能都沒意識到的故事。
明亮的光線和色彩和千姿百態(tài)的人們,構(gòu)成了他的特色。他記錄的只是生活中***常見的畫面,卻有著對社會生活的洞察,具備著Martin Parr式的幽默。
“我喜歡通過攝影在現(xiàn)實中創(chuàng)造故事”,他說。
自1987年以來,Martin搬到布里斯托爾,這座城市成了他故事的靈感來源。幾十年的時間里,每天早晨醒來他都會拿起相機去外面走走,尋找可以記錄的畫面。
他漫步在布里斯托爾的街頭,拿著手機,拍攝著這個自己生活的城市 。人們?nèi)粘M獬鼍筒?、街道的一?.....在他的鏡頭下,日常有了超越日常的意義。
他喜歡去人多的地方,混在人群當(dāng)中聽故事,人群圍繞的地方,就是故事***多的地方。在尋找故事的過程中,他也享受著通過拍照表達自己和世界的關(guān)系。
“永遠不會對拍人感到厭倦。他們總是很不一樣,非常特別,又非常出乎意料。你永遠不知道那個瞬間什么時候會出現(xiàn)。”
即便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Martin對這座城市依然保持著新鮮感,常常讓自己換個視角觀察四周,“有時候,我更像是一名游客”。
對人像攝影師肖全來說,“家”或許是那個逝去的時光和回憶。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肖全走遍成都,用相機拍攝自己身邊正在發(fā)生巨變的家鄉(xiāng)。他記錄下尋常百姓的普通生活,其中還有一些拍攝對象是自己的家人。他記錄著這個時代,而這慢慢也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
他拍下不同人們的面孔和樣貌,一張張照片為時代的變遷留下了直觀的展現(xiàn)。“想要去記錄當(dāng)下的中國人是什么樣的,他們的精氣神是什么樣的”。
***近,他又拿著手機穿行在上海弄堂里,用一張張照片為那些留下時代印記的老地方做下記錄。
當(dāng)他拿出手機拍照的時候,對方也沒有很大的壓力,那些看似平淡的畫面開始展現(xiàn)出無限的活力,原來記憶中那些街頭巷弄的煙火氣始終都還在。
肖全說,要“用自己的眼睛觀看,用自己的心去感受這個世界”。在生活中每一個觸動自己的瞬間都有著記錄的意義。
對于漂泊的都市人而言,習(xí)慣了身邊的變化,習(xí)慣了離開與重逢,家的感覺似乎總是稍縱即逝。
攝影技術(shù)的發(fā)展或許可以讓我們每個人用影像留存住那些和家有關(guān)的畫面。隨手拍下的瞬間,不僅構(gòu)成個人的成長軌跡,也展現(xiàn)著生活環(huán)境的變化。
在這個移動影像時代,每個人都在成為自己生活的記錄者,那些普通的、瑣碎的、第①視角的影像里蘊藏著我們對日常生活的凝視和想象。